导读各位操心娃上学的家长们!孩子不去上学,咱们该咋跟他说呢?今天就来听听心理咨询师郭利方的建议哈。第一招,别急着问“为啥”,先蹲下来听听娃的心跳。当孩子说不想去学校时,可别着急追问为啥。这时候啊,他的情绪就像一团乱麻,你硬去解开,那只会越弄越乱。你不如蹲下来,跟他平视着说:“今天上学,你心里是不是像揣了只小兔子,砰砰直跳呀?”用打比方代替质问,...
第一招,别急着问“为啥”,先蹲下来听听娃的心跳。当孩子说不想去学校时,可别着急追问为啥。这时候啊,他的情绪就像一团乱麻,你硬去解开,那只会越弄越乱。你不如蹲下来,跟他平视着说:“今天上学,你心里是不是像揣了只小兔子,砰砰直跳呀?”用打比方代替质问,用理解代替说教。说不定啊,有些孩子一下子就松口气说:“对!就是这种感觉。”
第二招,把“上学”变成“选择题”,别搞成“必答题”。你问他“今天去学校,还是在家待半天?”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,能让孩子从被强迫变成有掌控感。有个妈妈跟我说,她儿子听到这话眼睛都亮了,说:“那我先在家写作业,下午再去!”当孩子觉得自己能做主,焦虑就悄悄溜走啦。
第三招,用“五分钟法则”打破僵局。孩子赖在床上不肯动,你就试试这个魔法:“咱先穿好衣服,五分钟后再决定去不去学校。”心理学里的“启动效应”告诉我们,动起来比干想更能缓解焦虑。有次咨询的时候,一个孩子穿上校服突然就说:“妈妈,我好像能去一会儿。”
第四招,把“不上学”变成“小冒险”。你问问孩子“今天不上学,咱能去哪?”有个爸爸带着女儿在公园看蚂蚁搬家,结果孩子主动问:“明天能正常上学不?我有点想跟同学说说蚂蚁的事儿。”当“不上学”不再是对抗,而是能有新体验,孩子心里就能找到平衡啦。
第五招,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重建信任。先肯定孩子的情绪,说“我知道你难受”;再表达关心,说“妈妈陪你一起想办法”;最后给点希望,说“咱慢慢来,今天先试试……”有个妈妈用了这方法,孩子破涕为笑说:“那咱先去学校门口买个冰淇淋再回去?”
第六招,给“不上学”设个“安全词”。跟孩子约定个暗号,像“北极星”啥的,孩子要是觉得崩溃了,说出这个词,就表示“今天先撤”。有个初中生用了这办法说:“原来不上学不是叛逆,是给自己留个透气的窗口。”
第七招,用“情绪温度计”画出焦虑曲线。跟孩子一起画条线,从1到10标上情绪强度,问他“现在你是几度?”有个小女孩画到6度的时候突然问:“能不能降到5度的时候,咱再讨论上学的事儿?”用这个能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,而不是跟情绪对着干。
第八招,把“上学”拆解成“小乐高”。你可以说“今天的目标不是上一整天课,是去见个好朋友”,或者“咱先去校门口,你决定待多久”。有个爸爸把上学拆成“校门口→走廊→教室门口→坐椅子”四步,孩子最后坚持了20分钟呢,这可比强迫他全天都在学校有用多啦。
第九招,用“家庭会议”让不上学“阳光化”。你说“这周不上学的天数,咱用星星贴纸记着,满10颗就去郊游”。当不上学不再是个秘密,孩子就更愿意一起想办法啦。有个妈妈发现,孩子贴星星的时候突然说:“下周我要少贴一颗!”
最后要记住,不上学是“求救信号”,不是“判决书”。就像发烧是身体在提醒你生病一样,不上学往往是孩子内心在呼救。有个爸爸在孩子复学后说:“我终于懂了,他不是拒绝学校,是想被咱看见。”
每个孩子就像独一无二的拼图,没有标准答案。咱别老想着立马解决问题,用好奇代替评判,那些让人头疼的“不上学”问题,说不定能变成亲子关系升级的好机会。就像一个一直陪着孩子的妈妈说的:“咱不是在和不上学战斗,是在和恐惧共舞。”大家都试试这些方法,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