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郭利方心理工作室 > 家庭教育 > 亲子关系 > 正文

孩子不上学怎么说服她

更新日期:2025-07-14 14:25:16  来源:bjzmyj.com

导读各位家长朋友们!当孩子拒绝上学时,咱们该咋走进她的世界呢?听我唠唠!先得放下“说服”这事儿,蹲下来听听她咋想的。有个12岁的小雨,攥着书包带,眼泪在数学公式里打转,跟妈妈说:“妈妈,教室的白板像在嘲笑我。”孩子不想上学,那背后藏着好多没解开的密码呢!可能是黑板反光让她难受,可能是课间被人嘲笑留下阴影,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太大压力。咱别老追问“为啥不上学”,不如问问“...

各位家长朋友们!当孩子拒绝上学时,咱们该咋走进她的世界呢?听我唠唠!

先得放下“说服”这事儿,蹲下来听听她咋想的。有个12岁的小雨,攥着书包带,眼泪在数学公式里打转,跟妈妈说:“妈妈,教室的白板像在嘲笑我。”孩子不想上学,那背后藏着好多没解开的密码呢!可能是黑板反光让她难受,可能是课间被人嘲笑留下阴影,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太大压力。咱别老追问“为啥不上学”,不如问问“今天上学路上看到啥特别的事儿没”。用生活里的小细节,把孩子心里那层冰给撬开,你就会发现,孩子不是不想去学校,是不想面对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。

咱得用“安全基地”代替“谈判桌”。心理学说孩子得先觉得“有地儿靠”,才能勇敢去探索。别在饭桌上争论“不上学就考不上好大学”,周末早上跟她一块儿烤饼干多好,烤箱叮咚一响,那就是咱俩的秘密暗号。等她发现你愿意陪她数云朵啥样,她书包里藏的那些害怕就慢慢露出来了,可能会跟你说“其实……我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声音发抖”。

接着可以把上学变成“闯关游戏”。有个14岁的小宇,在玄关磨蹭了三个月,他妈妈想了个“荒诞”的招儿,用乐高积木搭了个“上学能量塔”。每天出门前,小宇要完成三个“关卡”,整理书包就是收集“知识宝石”,喝完牛奶就是激活“勇气燃料”,和妈妈击掌就是启动“保护盾”。这仪式看着挺幼稚,其实能让孩子重新有掌控感。把上学变成能拆开的挑战,不是沉重的任务,孩子那些焦虑就慢慢没了。

孩子要是提“今天我只去上语文课,行不”这种“离谱”要求,咱别老纠结啥原则,试试“渐进式复学”。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先拆辅助轮,咱跟她商量,先去学校看十分钟操场,下周增加到半小时读书,再慢慢参加小组活动。这过程中,得准备个“情绪急救箱”,她可能随时想走,口袋里得装着能缓解压力的薄荷糖。

要是和孩子对话像刺猬碰上刺猬,那就找个“情绪翻译器”。艺术治疗师让孩子用黏土捏出“上学时的自己”,沙盘治疗师让她在玩具森林里重现教室场景。这些不用说话的办法,有时候比说一堆话都有用。就像13岁的小林,在绘画治疗里画出教室,同学都是黑色剪影,就她举着发光的蜡笔,原来她害怕的不是考试,是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被发现。

最后说,教育就像等一朵花开放。咱别老用“不上学=失败”这把尺子量孩子,每个不想去学校的孩子背后,都有自己的节奏。说不定哪天早上,她突然说“今天我想去学校看看新来的猫”,那紧闭的门就裂开一道光,不是咱说服她了,是她在爱里有了勇气!

阅读全文